徐飛紫砂壺俗中出新,以竹入壺的作品
在素材主旨提取、選擇的基礎上,以內涵意蘊來提升整把壺藝術品位和藝術風格的理念是徐飛老師的制壺宗旨。他曾受蔣蓉大師指點,親眼目睹大師摶泥捏塑的高超技能,親耳聆聽她的諄諄教誨,并得到她的技藝指點和習作評點。蔣蓉大師告訴他:
要深入生活、親近自然,善于發現美、提煉美、塑造美。動手時,要心無旁騖、心手合一,注重形態與神韻的表達,使形為神生、神為形動。
由此,徐飛在藝術實踐中,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過藝術提煉、創造,運用于紫砂作品之中,造型逼真,融合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形象色澤及表面肌理都有妙趣天成之感。具體到“竹”形壺的創作,他覺得壺藝家要通過心與物的交融而創造,并進入形與神的審美意境,從而實現造型形態生動與內在精神高雅的完美融合,讓紫砂藝術的生命鮮活起來,永駐清新、永葆青春。
如《石竹》,壺身是金字塔型,完美地表達出“石”的務實穩重;將經典石瓢壺之型與“竹”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簡潔的造型、簡單的線條,不著一絲綴飾,將竹在石畔挺勁而堅忍的品性冷靜地表述出來,實乃“心手合一譜竹韻,以形寫神塑意境”。小小一把《石竹》,除了在色澤、質感上與主題貼合,在塑型、雕刻等技術層面為主題服務,更是通過意象的表達,將高雅的風度、氣質及精神、品格不露聲色地傳遞給壺友。
又如《至順》,不是具體的竹子形象,卻也能看見虛心有節的意思,徐飛作品以單純線條的詮釋來表達灑脫,有畫感,也不缺詩性。在極少的修飾中,以簡為主,卻蘊含著多種意義。線面構成的筋紋,豐沛而富有張力,安靜中帶著生命的動感,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將是十六竹造型簡單化,就好像人心簡單,人生也順。這是一種感悟,而非單純的造型變化。
在不斷地學習、感悟中,徐飛對紫砂藝術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