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
在我們使用紫砂壺的過程中,不小心打碎了壺或只是蓋子也是時有發生的。如果是壺打碎了,除了心疼,幾乎不會去想如何修復了,只能重新買一把或就此舍棄;如果只是將壺蓋打碎了,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能給配一個,心想配個蓋應該很容易。事實上,配蓋絕非易事。
在紫砂行業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為什么在壺友看來配蓋很容易,而壺藝師卻寧愿做整壺也不愿配蓋呢?原因就在于配個壺蓋所花的代價往往比做整壺花的代價還要大。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現其形、神、氣,絕不是捏幾把紫砂泥,按照原來的壺蓋制作那么簡單。
【胡洪明《福運連連》】
紫砂壺從生坯到燒成,要發生兩次收縮:干燥收縮和燒制收縮。收縮程度與泥料種類、生坯干濕度、燒制溫度、燒制時間直接相關。因為紫砂壺都是拿到窯上去燒制,完全復制燒制溫度、燒制時間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種泥料制作的同種款式紫砂壺,每次燒制的成品,大小都會略有所區別。所以,生坯做好后,壺蓋和壺身都一定要整體燒制;如果分開燒制,放在不同的匣缽里,往往就會出現因為收縮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況。這樣做出來的蓋子也是很難做到大小剛好的。尤其朱泥收縮得更厲害。
【許智萍《竹鼎》】
配一個壺蓋的成本和風險是做一把壺的數倍,重制壺蓋時要據其大小制作七八個,這七八個蓋子燒出來能選出一個可以用的幾率都比較小。就算制出的壺蓋與原來的大小正好合適,但壺身之前經過泡養后已經與新的壺蓋色差很大,配蓋也要與壺身色調差不多才行。
在這里跟大家說一段顧景舟大師為人配壺蓋的軼事。
上海著名海派畫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1910-1993年)藏有一把清末“日巔山館”款的紫砂《漢鐸壺》,上世紀文革初期被紅衛兵抄走,直到70年代末才被退回,不幸的是壺蓋已失。后唐云求助于老友顧景舟為其配蓋,顧景舟當仁不讓一口答應。
顧景舟親自配泥,配好泥后,叫來趙江華(1950年出生,顧大師私人醫生,常跟顧學藝)與關門弟子葛陶中(1957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由趙、葛兩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順序與方向,然后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錯,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
之后,顧景舟叫葛陶中做了好多個試片,按高、中、低三種溫度進窯燒制,如此反復折騰,不斷嘗試,開窯后,看何種溫度的試片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相符。然后顧景舟親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漢鐸壺》的壺蓋,按之前泥色相符的溫度進窯燒制,出窯后的壺蓋與《漢鐸壺》的壺體色澤和諧,轉動靈活,妙手天成。
【王立芬《泥繪漢鐸》】
由此也可以看出配個壺蓋真不是簡單的事,更何況這世上有幾個顧景舟大師呢?所以還是多加小心和愛護你的壺吧。壺蓋如果只是碰壞一點,或可用些金銀來補;如全碎不可補,則要重做。但要想找一個能真心愿為你配蓋且配得好的,可就不易了。如果壺的價值高,可以嘗試一下。如果壺的價值不高,可以考慮換一把壺,或者做個公道杯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