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遇上方器,成就了經典的六方石瓢
石瓢作為經典壺型,因其獨特性,受到眾多壺友的偏愛,當傳統的石瓢遇上了方器,也成就了一方經典——六方石瓢。
“石瓢”早期被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早的紫砂“石銚”壺。
石瓢壺自誕生以來,如同一首極有吸引力的樂曲,無數演奏家在表現它時,都將自身的理解融入其中,創作出各有風格的新樂章;石瓢壺也因此長演長新。經過能工巧匠的不斷改良,石瓢壺有滿瓢(景舟石瓢)、瘦瓢(子冶石瓢)、高石瓢、矮石瓢(漢棠石瓢)、四方石瓢、六方石瓢、菱花石瓢等,以自己獨有的特色綻放豐富多彩的生命。
方器也是傳統的造型工藝,對制作技藝和工藝水平要求甚高。一把既美觀又實用的方型茶壺,要求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藝水平毫不遜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難度較高,所以生產數量相對較少。
六方石瓢,石瓢與方器的結合,石瓢壺多為圓器,此器化圓為六方,工藝上的繁雜程度瞬間升級,一把方正挺拔的六方石瓢,可謂三千弱水中更為波光粼粼的一掬,縱觀此壺,線面廊光曜曜,凝暉大氣而兼秀逸之趣,醇厚高古亦不失文儒秀雅,彰顯出惲宏浩然的藝術氣韻群山薈萃于心,廣闊而納之于天地,胸襟豪邁,蒼影沉沉,成為一方經典。